cover_image

孩子长大后跟你亲不亲,看这1点早有预兆

武志红主创团 武志红 2024年10月28日 12:32

 🌹直播主题:

如何喂养心理能量,吃到真正的「好东西」


Image

作者 | 芒来

编辑 | 飞鱼

责编 | 陈轻轻



Image

强调「付出」,其实是「索取」

 

最近有一个感慨:


很多时候,父母过于沉重的付出,会「毁」了亲子感情。


感慨来自和高中室友小蔡重逢,她说因为一件事,疏远了母亲5年。


高三那年,妈妈为小蔡的学习投入了很多。


买昂贵的营养品、请好的补习老师、为了好的复习环境,租学校旁边的房间……


高考成绩出来后,小蔡刚上本科线,妈妈给小蔡算了笔账:“我养你花了那么多钱,你考成这个样子对得起我吗?”


“你对得起我吗”,这句话就像一个魔咒,纠缠了小蔡整个暑假,只要她在家,妈妈就黑着脸跟她强调:


我养你花了那么多钱,如果没有你我过得不知道多潇洒;


给你投入这么多,就考个这分数,说出去我都嫌丢脸……


大学一开学,小蔡就赶紧去学校,工作之后连过年也很少回去了。


小蔡说:


妈妈不断强调自己为她付出了多少多少,不断用成绩来对她施压;


明明她也在为此努力,但妈妈一点也看不到。


就仿佛,对方只想用付出换一个好结果,不在乎这个过程带给女儿多少痛苦。


所以,她抗拒回家,也抗拒妈妈对她所谓的关心和爱。


这种“付出感”,在亲子关系当中很常见。


不同于无条件的「付出」,「付出感」有条件、要求回报。


它是带有索取性质的表达,让孩子有种很强烈的“被剥夺”的感觉。


孩子体会越多带着索取意味的「付出感」,越感到这个家在剥夺自己的能量。


结果导致两种状况——


要么,孩子对父母的付出感到内疚,牺牲自己来满足父母的期待;


要么,孩子受够了被父母索取,渴望逃离父母。


Image



Image

透过「恐惧驱动」,看见真实



为什么很多父母要拼命强调自己的付出呢?


这个背后更多是基于一份恐惧——


我只有这样拼命施压,孩子才会努力上进;


我怕如果不强调付出,孩子就不懂感恩,老了不管我、不给我养老;


……


父母这份恐惧,不一定是出于人性的自私面。


也可能是来自各式各样的压力:


养家糊口的重担、生活无望的苦闷、失去上升空间和竞争力的焦虑……


压力越大、恐惧越多,越期待有人给自己托底。


父母呕心沥血,孩子却不感恩他们,正是因为:


这份「付出」太沉重了。


他们以为给的是爱,但其实传递的更多是焦虑和压力;并隐隐期待,这份焦虑、压力能让孩子成龙成凤。


而父母跳不出恐惧驱动,看不到自己单方面给与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;


于是,恐惧驱动下的「付出」,就变成了道德绑架一般的「放债」。


小红书上一位妈妈,就把很多的“恐惧”放在了亲子关系里。


她是个英语老师,偏偏孩子没有英语才能,班主任甚至对她说:“孩子英语太差了,做好读职高的准备吧。”


她觉得孩子读职高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,未来会很惨,作为妈妈她也会一辈子活在内疚,为此天天陪孩子做英语题。


有一天她实在太累,期待孩子能早点做完,结果孩子屡屡出错。


气愤之下,她打了孩子一巴掌,第二天深感后悔:“我怎么能打孩子呢?”


她反思了一整天,才发现自己把对孩子未来过度的担心代入了进来。


其实,很多付出了、却支持不到孩子的父母,都是隔了一层滤镜在爱孩子:


隔着人性的自私,隔着不安和焦虑,隔着压力和苦闷……


隔了滤镜的爱,就容易变成恐惧驱动下的「付出感」,破坏亲子关系。


Image



Image